怎么知道的这一本书
已经被不止一遍的推荐过,[[芒格]] 非常喜欢这本书,在《穷查理宝典》里面推荐过,巴菲特也曾推荐过,在之前看过的 [[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]] 中也能读到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对富兰克林的尊敬,再到国内,罗辑思维也在视频中推荐过。上一本读过的 [[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]] 中[[马克思 韦伯]] 也列举了 [[富兰克林]] 作为例子,有意思的是我在我的笔记库中搜索的时候,一本讲述德州扑克的树中作者也援引了富兰克林的观点,可见富兰克林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。
而我对富兰克林的印象停留在了那个雷雨天放风筝的小孩,以及 100 美元上的人物了,其他零星的记忆就是看美国建国那段历史的时候偶然出现的形象。所以正好借由这一本自传来完整地了解一下富兰克林。
关于作者
富兰克林的自传,自然作者就是富兰克林,全名是本杰明•富兰克林,打开他的维基百科,能看到不少的头衔,除了我们熟悉的科学家,政治家,他同样还是杰出的外交家,发明家,出版商,记者,作者等等,甚至在心理学上也有建树。作为政治家,共同起草了独立宣言,作为外交家,结盟法国,赢得了独立战争。
几句话总结书的内容
这是一本富兰克林所写的自传,写于 1771 年。
全书共分为 4 个部分,正传,正传续篇,续传和补编,但观看的过程中明显能感觉到在正传部分花的篇幅比较多。从家庭,青年事情开始写起,尤其是富兰克林的青年时期令人印象深刻。
启发或想法
读书的习惯
在书中都知道富兰克林是一个印刷商人,但也能从中看到富兰克林对书的痴迷,在 17 岁时就读了洛克的[[人类理解论]],波特洛亚尔派的会员们所著的《思维的艺术》,从小就接受了不同的哲学思想。不仅自己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,也在之后成立图书俱乐部,名之曰“讲读俱乐部”,成立图书馆,通过书让更多人获益。
尽可能多的读书,书籍是智慧的源泉。
「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增进我的知识,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,用这个办法相当地补足了我失掉的高等教育」
学习写作
富兰克林在书中写道,「散文写作对我的一生十分有用,而且还是我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」,有意思的是,富兰克林是在和别人「吵架」中意识到自己的行文不足的,「但在辞句优雅、条理明晰方面我却不如对方。在这些方面,他举出几个例子使我信服。我知道他的意见是公平的,从此对于文体更加注意,且决心努力改进。」
学习写作的方法:
- 模仿,「如果可能的话,我还很想模仿它。抱着这个念头,我取出其中的几篇,把每句的大意摘要录出,放置几天以后,再试着不看原书,用自己想到的某些合适的字,就记下的摘要加以引申复述,要表现得跟原来的一样完整,把原篇重新构建完成。」
- 学习不同的表达,「因为为了合律和协韵,写诗常常需用意义相同而长短不同、声调不同的字,这样就会把我摆到继续不断搜求大量词汇的需要下,也会帮助我记住它们而能运用自如。」
写作的另外一个长处便在富兰克林之后的人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,撰文倡导自己的政治主张,通过印刷品影响人民进而影响议会,书中提到的纸币增发议案就是一典型的案例。
广交好友
从和哥哥交恶,富兰克林离开波士顿,独自一人前往费城,在书中能看到富兰克林结交的朋友并非都是善人,那个为人热情的威廉总督,空给人了希望,将富兰克林骗到伦敦。但大部分的朋友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给过富兰克林帮助。
当具备一定的阅历、智慧并坚持学习思考,人就会像超重体一样,吸引更多的有思想有价值的人来到你的身边。
做一个可行的自我提高计划,如何坚持并实施它
人的一生所经历的大多数事情是无法预知的,即使这样,计划也是必须的。因为,只要坚持执行计划,未知的事情会围绕着计划发生。
为人谦逊
「因为要巩固商人的信用和声望,我不但注意到勤劳和节俭的实际情形,也要避免那种趾高气扬的形象。我穿得很朴素,从来不在消闲的娱乐场所出现。我从不出去钓鱼和打猎。」
这一段文字立即让我想到了韦伯的 [[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]],书中也恰恰列举了富兰克林作为例子。
这也是 13 条道德中的最后一条。
谁应该看这本书
所有人都应该看一看。
印象深刻的句子
- 想要说服别人,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。
- 在获得第一桶金之后,再去获得第二桶就容易多了。因为钱是可以生钱的。
13 条道德原则
- 节制:食不过饱,饮不过量
- 沉默:于人于己不利之言不谈,避免闲言碎语
- 秩序:放东西各归其位,办事情各按其时
- 决断:决定做你该做的事,做好你决定做的事
- 节俭: 不花于己于人没有益处的闲钱,杜绝浪费
- 勤奋:珍惜时间,做有用的事,弃掉一切不需要的举动
- 诚信:不害人,不欺诈,勿思邪念,言必信,行必果
- 正直:不作恶,不要以德报怨
- 中庸:避免走极端,忍让化冤仇
- 清洁:身体、衣着、居所,不许不洁
- 平静:不可为小事、常事或难免之事搅乱了方寸。
- 贞洁:少行房事,除非为了身体健康或传宗接代,不做一味,衰弱或者损害自己或别人的安宁和名誉
- 谦卑: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。